【華科課堂】——盛裕老師的免疫學課程
日期:2022-12-01 來源:九江市華科技工學校-學技術到華科考大學上華科 點擊量:2050
病原生物學( pathogenic biology) 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、致病性、免疫性及與機體和周圍環(huán)境相互作用關系的一門學科。病原微生物是指在自然界能夠給人類和動植物造成危害的微小生物。
青春不散場,未來皆可期!
今天我們走進的是盛裕老師的病原生物與免疫學“細菌的大小與形態(tài)”。
首先我們先要了解細菌的大小與形態(tài)。
1.細菌的大?。阂晕⒚祝é蘭)為測量單位
2.細菌的形態(tài):分為三大類(球菌、桿菌、螺形菌)
其次我們要了解到細菌的結構,細菌的結構分為基本結構和特殊結構。
1、 基本結構:細胞壁、細胞膜、細胞質、細胞核、核質、核糖體等。
2、 特殊結構也僅僅只有某些細菌具有,如莢膜、鞭毛、菌毛、芽胞等,最后我們了解了細菌的形態(tài)學檢查法。
一、普通光學顯微鏡檢查法
普通光學顯微鏡可以見光為廣源,可在光學顯微鏡下清楚地觀察到細菌。
(一)不染色標本檢查法
不染色標本檢查法是細菌標本經不染色,直接放在顯微鏡觀察。常用的方法有壓低法和懸滴法。
(二)染色標本檢查法
染色法是染色劑與細菌胞質的結合。
1、單染色法:單染色法是指用一種染料對細菌進行染色。本染色法可觀察細菌的大小、形態(tài)和排列,但不能鑒別細菌
2、復染色法是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染料先后上色。本法除可觀察細菌形態(tài)、 大小與排列外, 還可鑒別細菌不同的染色性。
二、電子顯微鏡檢查法
電子顯微鏡,簡稱電鏡,是根據電子光學原理,用電子束和電子透鏡代替光束和光學透鏡 ,使物質的細微結構在非常高的放大倍數下成像的儀器,電子顯微鏡分辨率高 ,放大倍數可達10萬倍 ,不僅能看清細菌外形, 還能看清內部超微結構。
本章小結
細菌是一類個體微小、結構簡單、具有細胞壁和核質的單細胞微生物,通常以微米 (um) 為測量單位。根據其外形分為三大類:球菌、桿菌、螺形菌。細菌的基本結構包括細胞壁、細胞膜、細胞質和核質, 特殊結構有莢膜、鞭毛、菌毛和芽胞。細菌菌體微小, 肉眼不能直接觀察到, 必須借助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放大后才能看到。光鏡下細菌形態(tài)的檢查一般有不染色標本檢查法和染色標本檢查法。
21護理2班 劉怡婷